啥是總氮丶氨氮丶硝酸鹽氮丶亞硝酸鹽氮丶凱式氮
1.氮在水中存在的形式是什麼? 影響因素有哪些?
自然界氮素蘊藏量豐富,以三種形態存在:分子氮N2,占大氣的78%; 有機氮化合物;無機氮化合物。其中水體中的氮主要包括有機氮和無機氮兩大類,其總量稱為總氮(英文縮寫為TN)。
有機氮是指以有機化合物形式存在的氮,如蛋白質、氨基酸、肽、尿素、有機胺、硝基化合物、重氮化合物等。 農業廢棄物和城市生活污水中存在的有機氮主要是蛋白質及其分解產物一多肽和氨基酸。 但某些工業廢水中可能有其他含氮有機化合物。 無機氮指氨氮、亞硝酸鹽氮和硝酸鹽氮等,它們一部分是有機氮經微生物分解轉化作用而產生的,一部分直接來自施用化肥的農田退水和工業排水。
氮在水體中會發生轉化。 隨著時日的延長,有機氮很不穩定,容易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分解成無機氮(在無氧的條件下,分解為氨氮;在有氧的條件下,先分解為氨氮,再分解為亞硝酸鹽氮與硝酸鹽氮),並不斷減少。
氨氮在污水中存在形式有遊離氨(NH3)與離子狀態銨鹽(NH4+)兩種,其中遊離氨的濃度除主要取決於氨氮的濃度外,還隨水中的pH值和溫度的增加而增大。 此外,離子強度對遊離氨的濃度也會有影響。
水中硝酸鹽是含氮有機物經無機化作用最終階段的分解產物。 硝酸鹽在缺氧、酸性的條件下可以還原成亞硝酸鹽。 亞硝酸鹽氮是氮迴圈的中間產物,不穩定。 根據水環境條件,可被氧化成硝酸鹽氮,也可以被還原成氮。
2.什麼是凱氏氮?
凱氏氮是有機氮與氨氮之和,凱氏氮指標可以用來判斷污水在進行生物法處理時氮營養是否充足的依據。生活污水中凱氏氮含量約40mg/L (其中有機氮約15mg/L,氨氮約25mg/L),總氮與凱氏氮之差值約等於亞硝酸鹽氮與硝酸鹽氮之和;凱氏氮與氨氮的差值約等於有機氮。
3.氮的危害是什麼?
生活污水和化肥、食品等工業的廢水以及農田排水都含有大量的氮。天然水體接納這些廢水後,會發生水體富營養化。水體富營養化是指在人類活動的影響下,生物所需的氮、磷等營養物質大量進入湖泊、河口、海灣等緩流水體,引起藻類及其他浮游生物迅速繁殖,水體溶解氧量下降,水質惡化,魚類及其他生物大量死亡的現象。 在自然條件下,湖泊也會從貧營養狀態過渡到富營養狀態,不過這種自然過程非常緩慢。 而人為排放含營養物質的工業廢水和生活污水所引起的水體富營養化則可以在短時間內出現。 水體出現富營養化現象時,浮游藻類大量繁殖,形成水華。 因佔優勢的浮游藻類的顏色不同,水面往往呈現藍色、紅色、棕色、乳白色等。 這種現象在海洋中則叫做赤潮或紅潮。
水中硝酸鹽是含氮有機物經無機化作用最終階段的分解產物。 人體攝入硝酸鹽後,經腸道中微生物的作用轉變成亞硝酸鹽而出現毒性作用。 亞硝酸鹽可使人體正常的血紅蛋白氧化為高鐵血紅蛋白,發生高鐵血紅蛋白症,失去其輸氧的能力,導致組織缺氧。
污水進行生物處理時,氨氮不僅為微生物提供營養,而且對污水的pH值起緩衝作用。 但氨氦過高時,特別是遊離氨濃度較高時,對微生物的生活活動產生抑製作用。
4.氮的來源是什麼? 氨的存在形式是什麼?
污水中的氮一方面來自於化肥和農業廢棄物。 另一方面來自城市生活污水和某些工業廢水。 城市生活污水中含有豐富的氮,其中糞便是生活污水中氮的主要來源。 氨氮的來源主要有製革廢水、酸洗廢水等工業廢水。 某些生化處理設施的出水和農田排水中可能含有大量的硝酸鹽氮。
5.氮是如何轉化的?
含氮化合物在水體中的轉化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為含氮有機物在水體中逐漸被微生物分解成較簡單的化合物,最後生成無機氨氮,稱為氨化過程;第二階段是氨氮在有氧的條件下,轉化為亞硝酸鹽與硝酸鹽,稱為硝化過程;第三階段是亞硝酸鹽與硝酸鹽在低氧或無氧條件下,被反硝化菌還原轉化為氮氣,稱為反硝化過程。 氨化可以在有氧或無氧條件下進行,硝化則只可以在有氧條件下進行。如果水體缺氧,則硝化反應不能進行。
6.硝化的概念是什麼?
傳統生物脫氮理論認為氨氮是藉助兩類不同的細菌(硝化菌和反硝化菌)將水中的氨氮轉化為氮氣而去除。 首先在好氧條件下,亞硝酸細菌以氧作為電子受體,將氨氮轉化為亞硝酸鹽,之後硝酸細菌將亞硝酸鹽轉化為硝酸鹽,這個反應過程稱為硝化反應。
7.反硝化的概念是什麼?
硝化反應完成後,反硝化細菌利用各種有機基質作為電子供體,以硝酸鹽或亞硝酸鹽作為電子受體,進行缺氧呼吸,將硝酸鹽或亞硝酸鹽轉化為氮氣,這個過程稱為反硝化。
8.短程硝化反硝化的概念和原理是什麼?
短程硝化反硝化就是將硝化過程式控制制在NO2-階段,阻止進一步氧化為NO3-,直接以作為電子最終受氫體進行反硝化。
與傳統生物脫氮工藝相比,短程硝化反硝化生物脫氮工藝可節約供氧量25%左右,節約反硝化所需碳源40%左右,減少污泥生成量,減少硝化過程的投鹼量,縮短反應時間,相應減少了反應器容積30%~40%。
9.同步硝化反硝化的概念和原理是什麼?
傳統的脫氮理論認為脫氮需要經過硝化和反硝化兩個不同的過程。 反硝化是異氧兼性厭氧菌,只有在無分子氧而同時存在硝酸和亞硝酸離子的條件下,它們才能利用這些離子中的氧進行呼吸,使硝酸鹽還原。 但是近幾年的研究表明,硝化和反硝化可在同一反應器中同時發生,許多實際運行中的好氧硝化池中也常常發現有總氮損失,這一現象被稱為同步硝化反硝化(SND)。 同步硝化反硝化具有減少碳源、節省曝氣量等優點。 當前同步硝化反硝化在工程中應用很少,基本處於實驗室研究階段。
10.厭氧氨氧化的概念和原理是什麼?
厭氧氨氧化(Anammox)作用即在厭氧條件下由厭氧氨氧化菌利用亞硝酸鹽為電子受體,將氨氮氧化為氮氣的生物反應過程。該反應是一種自營菌產生的化能反應。 該自營菌,只需無機碳源,但是需為優勢的菌種。並且在全球碳循環過程中發揮著很重要的作用,且在目前廢污水的氨氮處理上被廣為看好。
11.吹脫法如何除氮?
廢水中的氨氮通常以銨離子和遊離氮的狀態保持平衡而存在。 當pH為中性時,氨氮主要以銨離子形式存在。 當pH為鹼性時,氨氮主要以遊離氨的狀態存在。吹脫祛是將廢水pH調節至鹼性,然後通過氣液接觸將廢水中的遊離氨吹脫至大氣中。
優缺點:
向含氨氦廢水中投加含Mg2+和PO3-4的廢水和藥劑,與廢水生成複合鹽MgNH4PO4(鳥糞石),從而將氨氮從廢水中去除。 該法可以同時處理氨氮、磷和含鎂廢水。 其化學反應總式為
反應式表明MgNH4PO4的生成與NH4+丶Mg2+、PO34-離子配比的關係很大,而且當[NH4+] [Mg2+] [PO34-]大於濃度積Ksp時反應向右進行,溶液中的氨氮就可以去除,反之則不然。 同時其他的反應也存在。 適宜的pH值應該在9~11之間。 因為此時H3PO4主要離解成H+和HPO24-即此時Mg2+和H3PO4主要生成MgHPO4。 這是最有利於氨去除的pH範圍。 而在酸性環境下,主要生成Mg(H2PO4)2,不利於生成MgNH4PO4,也就不利於氨氮的去除。 而在強鹼性條,件下,則生成Mg(H3PO4)2,的濃度積是最小的,僅為9.8X10-25,此時溶液中幾乎不存在Mg2+和PO3-4,最不利於反應的進行。
13.折點氯化除氨的原理是什麼? 實際應用效果如何?
折點氯化法是將氯氣或次氯酸鈉通入廢水中將廢水中的氨氮氧化成氮氣的化學脫氮工藝。 當氯氣通人廢水中達到某一點時水中游離氯含量最低,氨的濃度降為零。 當氯氣通入量超過該點時,水中的遊離氯就會增多,因此該點稱為捩點,該狀態下的氯化稱為折點氯化。 處理實際氨氮廢水效果的影響因素較多,主要取決於溫度、pH值及氨氮濃度。 最佳反應條件pH值為6~7,接觸時間為0.5~2h。
折點氯化法除氨機理反應方程式為:

折點氯化除氨法主要優點是可通過正確控制加氯量,使廢水中全部氨氮降為零,同時達到消毒的目的。氯化法的處理率達90%~100%,處理效果穩定,不受水溫影響,在寒冷地區此法特別有吸引力。
優缺點:
折點氯化除氨法投資較少,但運行費用高,副產物氯胺和氯化有機物會造成二次污染,氯化法只適用於處理低濃度(小於50mg/L)氨氮廢水。
14.沸石離子交換法除氨的原理和應用如何?
離子交換是指在固體顆粒和液體的介面上發生的離子交換過程。 沸石離子交換法是選用對NH4+離子有較強選擇性的沸石作為交換劑,從而達到去除氨氮的目的。 沸石具有對非離子氨的吸附作用和與離子氨的離子交換作用,它是一類矽質的陽離子交換劑,成本低,對NH4+有很強的選擇性。 沸石不僅可以作為離子交換材料,用於把氨氮從廢水中分離出來的分流器;也可以將沸石與生化處理系統有機地結合在一起,作為硝化細菌的載體;作為處理氨氮的工藝,具有較高的去除率和穩定性。
沸石離子交換與pH值的選擇有很大關係,pH值在4~8的範圍是沸石離子交換的最佳區域。 當pH<4時,H+與NH4+發生競爭;當pH>8時,NH4+變為NH3而失去離子交換性能。
離子交換法處理含氨氮10~20mg/L的城市污水,出水濃度可達lmg/L以下。離子交換法較適用於中低濃度的氨氮廢水,對於高濃度的氨氮廢水會因樹脂再生頻繁而造成操作困難。 但再生液為高濃度氨氮廢水,仍需進一步處理,綜效不易掌控。
15.膜分離除氨的原理和應用效果如何?
膜分離除氨是利用膜的選擇透過性進行氨氮脫除的一種方法。 這種方法操作方便,氨氮回收率高,無二次污染。 氣水分離膜脫除氨氮即是一種較為理想的方法。
氨氮在水中存在著離解平衡,隨著pH值升高,氨在水中NH3形態比例升高,在一定溫度和壓力下,NH3的氣態和液態兩項達到平衡。 根據化學平衡原理,在自然界中一切平衡都是相對的和暫時的。 化學平衡只是在一定條件下才能保持"假若改變平衡系統的條件之一,如濃度、壓力或溫度,平衡就向能減弱這個改變的方向移動"。 脫氣膜從廢水中脫氨就是遵從這一原理而進行設計的,在膜的一側是高濃度氨氮廢水,另一側是吸收液(如水、酸性水等).當左側溫度大於20度,pH值大於9,左側氣體分壓大於右側氣 體分壓時,並保持一定的壓力差,那麼廢水中的遊離氨NH4+就變為氨分子NH3,並經原料液側介面擴散至膜表面,在膜表面分壓差的作用下,穿越膜孔,進人吸收液,迅速與酸性溶液中的H+反應生成銨鹽。
該過程的實質是擴散與吸收的連續過程,解吸與吸收在膜的兩則同時完成。 副產品銨鹽的品質濃度可達20%~30%,成為清潔的工業原料,而廢水中的氨氮可以降至1mg/L以下,適用於煤化工、製藥、冶金等行業的高濃度氨氮廢水處理。
脫氣膜用於廢水脫氨的優/缺點:
優點:
(1)氨脫除率高,可將廢水中氨的含量降到5mg/L以下;
(2)運行成本低,只有傳統工藝的5%以下;
(3)設備佔地面積小,只有傳統工藝的1/3以下;
(4)無氨氣洩露,實現清潔生產。
缺點:
1.氮在水中存在的形式是什麼? 影響因素有哪些?
自然界氮素蘊藏量豐富,以三種形態存在:分子氮N2,占大氣的78%; 有機氮化合物;無機氮化合物。其中水體中的氮主要包括有機氮和無機氮兩大類,其總量稱為總氮(英文縮寫為TN)。
有機氮是指以有機化合物形式存在的氮,如蛋白質、氨基酸、肽、尿素、有機胺、硝基化合物、重氮化合物等。 農業廢棄物和城市生活污水中存在的有機氮主要是蛋白質及其分解產物一多肽和氨基酸。 但某些工業廢水中可能有其他含氮有機化合物。 無機氮指氨氮、亞硝酸鹽氮和硝酸鹽氮等,它們一部分是有機氮經微生物分解轉化作用而產生的,一部分直接來自施用化肥的農田退水和工業排水。
氮在水體中會發生轉化。 隨著時日的延長,有機氮很不穩定,容易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分解成無機氮(在無氧的條件下,分解為氨氮;在有氧的條件下,先分解為氨氮,再分解為亞硝酸鹽氮與硝酸鹽氮),並不斷減少。
氨氮在污水中存在形式有遊離氨(NH3)與離子狀態銨鹽(NH4+)兩種,其中遊離氨的濃度除主要取決於氨氮的濃度外,還隨水中的pH值和溫度的增加而增大。 此外,離子強度對遊離氨的濃度也會有影響。
水中硝酸鹽是含氮有機物經無機化作用最終階段的分解產物。 硝酸鹽在缺氧、酸性的條件下可以還原成亞硝酸鹽。 亞硝酸鹽氮是氮迴圈的中間產物,不穩定。 根據水環境條件,可被氧化成硝酸鹽氮,也可以被還原成氮。

凱氏氮是有機氮與氨氮之和,凱氏氮指標可以用來判斷污水在進行生物法處理時氮營養是否充足的依據。生活污水中凱氏氮含量約40mg/L (其中有機氮約15mg/L,氨氮約25mg/L),總氮與凱氏氮之差值約等於亞硝酸鹽氮與硝酸鹽氮之和;凱氏氮與氨氮的差值約等於有機氮。
3.氮的危害是什麼?
生活污水和化肥、食品等工業的廢水以及農田排水都含有大量的氮。天然水體接納這些廢水後,會發生水體富營養化。水體富營養化是指在人類活動的影響下,生物所需的氮、磷等營養物質大量進入湖泊、河口、海灣等緩流水體,引起藻類及其他浮游生物迅速繁殖,水體溶解氧量下降,水質惡化,魚類及其他生物大量死亡的現象。 在自然條件下,湖泊也會從貧營養狀態過渡到富營養狀態,不過這種自然過程非常緩慢。 而人為排放含營養物質的工業廢水和生活污水所引起的水體富營養化則可以在短時間內出現。 水體出現富營養化現象時,浮游藻類大量繁殖,形成水華。 因佔優勢的浮游藻類的顏色不同,水面往往呈現藍色、紅色、棕色、乳白色等。 這種現象在海洋中則叫做赤潮或紅潮。
水中硝酸鹽是含氮有機物經無機化作用最終階段的分解產物。 人體攝入硝酸鹽後,經腸道中微生物的作用轉變成亞硝酸鹽而出現毒性作用。 亞硝酸鹽可使人體正常的血紅蛋白氧化為高鐵血紅蛋白,發生高鐵血紅蛋白症,失去其輸氧的能力,導致組織缺氧。
污水進行生物處理時,氨氮不僅為微生物提供營養,而且對污水的pH值起緩衝作用。 但氨氦過高時,特別是遊離氨濃度較高時,對微生物的生活活動產生抑製作用。
4.氮的來源是什麼? 氨的存在形式是什麼?
污水中的氮一方面來自於化肥和農業廢棄物。 另一方面來自城市生活污水和某些工業廢水。 城市生活污水中含有豐富的氮,其中糞便是生活污水中氮的主要來源。 氨氮的來源主要有製革廢水、酸洗廢水等工業廢水。 某些生化處理設施的出水和農田排水中可能含有大量的硝酸鹽氮。
5.氮是如何轉化的?
含氮化合物在水體中的轉化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為含氮有機物在水體中逐漸被微生物分解成較簡單的化合物,最後生成無機氨氮,稱為氨化過程;第二階段是氨氮在有氧的條件下,轉化為亞硝酸鹽與硝酸鹽,稱為硝化過程;第三階段是亞硝酸鹽與硝酸鹽在低氧或無氧條件下,被反硝化菌還原轉化為氮氣,稱為反硝化過程。 氨化可以在有氧或無氧條件下進行,硝化則只可以在有氧條件下進行。如果水體缺氧,則硝化反應不能進行。
6.硝化的概念是什麼?
傳統生物脫氮理論認為氨氮是藉助兩類不同的細菌(硝化菌和反硝化菌)將水中的氨氮轉化為氮氣而去除。 首先在好氧條件下,亞硝酸細菌以氧作為電子受體,將氨氮轉化為亞硝酸鹽,之後硝酸細菌將亞硝酸鹽轉化為硝酸鹽,這個反應過程稱為硝化反應。
7.反硝化的概念是什麼?
硝化反應完成後,反硝化細菌利用各種有機基質作為電子供體,以硝酸鹽或亞硝酸鹽作為電子受體,進行缺氧呼吸,將硝酸鹽或亞硝酸鹽轉化為氮氣,這個過程稱為反硝化。

8.短程硝化反硝化的概念和原理是什麼?
短程硝化反硝化就是將硝化過程式控制制在NO2-階段,阻止進一步氧化為NO3-,直接以作為電子最終受氫體進行反硝化。
與傳統生物脫氮工藝相比,短程硝化反硝化生物脫氮工藝可節約供氧量25%左右,節約反硝化所需碳源40%左右,減少污泥生成量,減少硝化過程的投鹼量,縮短反應時間,相應減少了反應器容積30%~40%。
9.同步硝化反硝化的概念和原理是什麼?
傳統的脫氮理論認為脫氮需要經過硝化和反硝化兩個不同的過程。 反硝化是異氧兼性厭氧菌,只有在無分子氧而同時存在硝酸和亞硝酸離子的條件下,它們才能利用這些離子中的氧進行呼吸,使硝酸鹽還原。 但是近幾年的研究表明,硝化和反硝化可在同一反應器中同時發生,許多實際運行中的好氧硝化池中也常常發現有總氮損失,這一現象被稱為同步硝化反硝化(SND)。 同步硝化反硝化具有減少碳源、節省曝氣量等優點。 當前同步硝化反硝化在工程中應用很少,基本處於實驗室研究階段。
10.厭氧氨氧化的概念和原理是什麼?
厭氧氨氧化(Anammox)作用即在厭氧條件下由厭氧氨氧化菌利用亞硝酸鹽為電子受體,將氨氮氧化為氮氣的生物反應過程。該反應是一種自營菌產生的化能反應。 該自營菌,只需無機碳源,但是需為優勢的菌種。並且在全球碳循環過程中發揮著很重要的作用,且在目前廢污水的氨氮處理上被廣為看好。
11.吹脫法如何除氮?
廢水中的氨氮通常以銨離子和遊離氮的狀態保持平衡而存在。 當pH為中性時,氨氮主要以銨離子形式存在。 當pH為鹼性時,氨氮主要以遊離氨的狀態存在。吹脫祛是將廢水pH調節至鹼性,然後通過氣液接觸將廢水中的遊離氨吹脫至大氣中。
優缺點:
- 需考慮排放的遊離氨總量應符合氨的大氣排放標準,以免造成二次污染。
- 多需要升溫處理,會提高操作成本。
- 耗材&維修成本較高。
向含氨氦廢水中投加含Mg2+和PO3-4的廢水和藥劑,與廢水生成複合鹽MgNH4PO4(鳥糞石),從而將氨氮從廢水中去除。 該法可以同時處理氨氮、磷和含鎂廢水。 其化學反應總式為
反應式表明MgNH4PO4的生成與NH4+丶Mg2+、PO34-離子配比的關係很大,而且當[NH4+] [Mg2+] [PO34-]大於濃度積Ksp時反應向右進行,溶液中的氨氮就可以去除,反之則不然。 同時其他的反應也存在。 適宜的pH值應該在9~11之間。 因為此時H3PO4主要離解成H+和HPO24-即此時Mg2+和H3PO4主要生成MgHPO4。 這是最有利於氨去除的pH範圍。 而在酸性環境下,主要生成Mg(H2PO4)2,不利於生成MgNH4PO4,也就不利於氨氮的去除。 而在強鹼性條,件下,則生成Mg(H3PO4)2,的濃度積是最小的,僅為9.8X10-25,此時溶液中幾乎不存在Mg2+和PO3-4,最不利於反應的進行。
13.折點氯化除氨的原理是什麼? 實際應用效果如何?
折點氯化法是將氯氣或次氯酸鈉通入廢水中將廢水中的氨氮氧化成氮氣的化學脫氮工藝。 當氯氣通人廢水中達到某一點時水中游離氯含量最低,氨的濃度降為零。 當氯氣通入量超過該點時,水中的遊離氯就會增多,因此該點稱為捩點,該狀態下的氯化稱為折點氯化。 處理實際氨氮廢水效果的影響因素較多,主要取決於溫度、pH值及氨氮濃度。 最佳反應條件pH值為6~7,接觸時間為0.5~2h。
折點氯化法除氨機理反應方程式為:

折點氯化除氨法主要優點是可通過正確控制加氯量,使廢水中全部氨氮降為零,同時達到消毒的目的。氯化法的處理率達90%~100%,處理效果穩定,不受水溫影響,在寒冷地區此法特別有吸引力。
優缺點:
折點氯化除氨法投資較少,但運行費用高,副產物氯胺和氯化有機物會造成二次污染,氯化法只適用於處理低濃度(小於50mg/L)氨氮廢水。
14.沸石離子交換法除氨的原理和應用如何?
離子交換是指在固體顆粒和液體的介面上發生的離子交換過程。 沸石離子交換法是選用對NH4+離子有較強選擇性的沸石作為交換劑,從而達到去除氨氮的目的。 沸石具有對非離子氨的吸附作用和與離子氨的離子交換作用,它是一類矽質的陽離子交換劑,成本低,對NH4+有很強的選擇性。 沸石不僅可以作為離子交換材料,用於把氨氮從廢水中分離出來的分流器;也可以將沸石與生化處理系統有機地結合在一起,作為硝化細菌的載體;作為處理氨氮的工藝,具有較高的去除率和穩定性。
沸石離子交換與pH值的選擇有很大關係,pH值在4~8的範圍是沸石離子交換的最佳區域。 當pH<4時,H+與NH4+發生競爭;當pH>8時,NH4+變為NH3而失去離子交換性能。
離子交換法處理含氨氮10~20mg/L的城市污水,出水濃度可達lmg/L以下。離子交換法較適用於中低濃度的氨氮廢水,對於高濃度的氨氮廢水會因樹脂再生頻繁而造成操作困難。 但再生液為高濃度氨氮廢水,仍需進一步處理,綜效不易掌控。
15.膜分離除氨的原理和應用效果如何?
膜分離除氨是利用膜的選擇透過性進行氨氮脫除的一種方法。 這種方法操作方便,氨氮回收率高,無二次污染。 氣水分離膜脫除氨氮即是一種較為理想的方法。
氨氮在水中存在著離解平衡,隨著pH值升高,氨在水中NH3形態比例升高,在一定溫度和壓力下,NH3的氣態和液態兩項達到平衡。 根據化學平衡原理,在自然界中一切平衡都是相對的和暫時的。 化學平衡只是在一定條件下才能保持"假若改變平衡系統的條件之一,如濃度、壓力或溫度,平衡就向能減弱這個改變的方向移動"。 脫氣膜從廢水中脫氨就是遵從這一原理而進行設計的,在膜的一側是高濃度氨氮廢水,另一側是吸收液(如水、酸性水等).當左側溫度大於20度,pH值大於9,左側氣體分壓大於右側氣 體分壓時,並保持一定的壓力差,那麼廢水中的遊離氨NH4+就變為氨分子NH3,並經原料液側介面擴散至膜表面,在膜表面分壓差的作用下,穿越膜孔,進人吸收液,迅速與酸性溶液中的H+反應生成銨鹽。
該過程的實質是擴散與吸收的連續過程,解吸與吸收在膜的兩則同時完成。 副產品銨鹽的品質濃度可達20%~30%,成為清潔的工業原料,而廢水中的氨氮可以降至1mg/L以下,適用於煤化工、製藥、冶金等行業的高濃度氨氮廢水處理。
脫氣膜用於廢水脫氨的優/缺點:
優點:
(1)氨脫除率高,可將廢水中氨的含量降到5mg/L以下;
(2)運行成本低,只有傳統工藝的5%以下;
(3)設備佔地面積小,只有傳統工藝的1/3以下;
(4)無氨氣洩露,實現清潔生產。
缺點:
- 能耗成本高
- 對硝酸鹽氮和亞硝酸鹽效果甚微